2021-09-16 15:03:16 来源:中国商报
央行近日公布的8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,社会融资规模、企业中长期贷款等多项指标处于合理水平,金融稳固、精准、有效地支持了经济恢复和企业发展。今年以来,我国经济稳步恢复,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向好,经营效益持续改善,这表明前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合理且有效的。可以期待,随着更精准有力的政策适时发挥作用,更适宜的经济金融环境将促进企业轻装上阵、持续恢复发展。
央行日前公布了8月金融统计数据及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增量数据。数据显示,人民币贷款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环比7月有了较大增幅,但同比出现小幅下降。业内认为,政府近期进一步强调加强经济跨周期调节力度,9月宽信用效果将有一定程度体现,金融数据有望企稳,四季度将进入小幅回升过程,同时,货币政策仍有发力空间。
股权融资维持景气
央行数据显示,8月社融增量为2.96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少6295亿元,但比近五年同期多6000多亿元;社融存量增速为10.3%,较上月继续回落0.4个百分点。
财信研究院认为,政府债券、人民币贷款和表外融资是新增社融同比减少的主因。一是受去年同期高基数(2020年8月新增政府债券1.38万亿元)和当前专项债发行速度并未大幅加速影响,8月政府债券同比减少4050亿元,是社融最大拖累因素。二是受疫情汛情扰动和原材料等成本持续上涨影响,实体融资需求继续减弱,导致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减少约1500亿元。三是金融监管持续偏严叠加房地产资金供给收紧,共致表外融资同比多减少1768亿元,连续6个月大幅收敛。
值得注意的是,对于后续政府债券供给,近期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,要求各地在10月底前将一批符合条件、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录入重大项目库,确保这批项目具备尽快开工建设的条件。同时,要求地方将预留部分专项债额度12月发行。业内人士认为,这是对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7月30日召开会议要求“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,推动今年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”的落实措施,进一步强化了财政托底的预期。初步测算,9-12月政府债券月均净融资规模有望在8000亿元以上,旨在起到稳定基建投资的作用。
山西证券认为,如果以7月及8月为整体来看待近期的信用状况,融资数据并不弱。7月及8月社融合计4.02万亿元,高于2019年同期的5338亿元,微幅低于2017年及2018年同期。
此外,8月企业债券继续回暖,股权融资维持景气。如受城投债市场悲观情绪修复和融资利率继续有所下行影响,8月企业债净融资额升至4341亿元,同比多增682亿元;同时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等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下,非金融企业股权融资规模升至1478亿元,同比多196亿元。
人民币贷款较稳定
央行数据显示,截至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87.8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1%,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.2个和0.9个百分点。8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.22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少增631亿元。分部门看,住户贷款增加5755亿元,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96亿元、中长期贷款增加4259亿元;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6963亿元,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149亿元、中长期贷款增加5215亿元;票据融资增加2813亿元,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681亿元。
机构认为,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.22万亿元,略低于去年同期的1.28万亿元,但是仍然高于季节性规律。整体而言,新增人民币贷款稳步向正常化回归,并未有快速下滑的迹象,其中较为稳定的中长贷需求是主要支撑。这与央行在8月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时强调要“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”“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”相印证。
数据显示,居民短贷和中长贷持续放缓,映射地产降温、消费仍偏弱。8月居民部门新增贷款5755亿元,同比减少2660亿元。其中,居民中长贷同比减少1312亿元,连续三个月减少,反映出各地加快收紧楼市的政策效果加速显现,流向房地产的资金持续收紧,也预示未来房地产投资将面临高位放缓压力。此外,居民短贷同比减少1348亿元,连续两个月收缩,一方面与监管继续严查经营贷和消费贷款流入楼市密切相关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费持续偏弱。
从企业端看,中长贷仍较为稳定,短贷继续下行。8月新增企业端贷款6963亿元,较去年同期多增1010亿元。其中,中长期贷款仍然高于季节性规律,整体融资结构较为健康。同时,8月企业新增融资在企业债发行回暖的带动下有所回升,反映企业端融资向正常化回归。
金融数据或将企稳
市场人士指出,近期央行已经接连发出宽信用信号,7月15日实施了降准,并在8月23日召开了信贷形势座谈会,以及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,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。此外,财政部提出继续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作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,适度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等。但政策信号释放到宽信用效果显现,往往会有两三个月的时滞。另外近期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提速,8月金融数据或已触及本轮“紧信用”过程的底部区域。
市场人士预计,9月宽信用效果将有一定程度体现,金融数据有望企稳,四季度都将进入小幅回升过程。但不一定代表实体经济信用的复苏,信用条件的实质性好转可能要推迟至明年。未来全面降准、再贷款再贴现及中期借贷便利(MLF)操作等政策工具都有发力空间,货币政策或尚未利好出尽。
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,展望未来,跨周期调节,稳增长和防风险并重,宽信用需依靠实体经济和基建发力。从中长期视角理解,跨周期调节,结构性宽信用,使资金流向中小企业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相关行业。8月底票据明显反弹预示信贷发放有所进展,今年底到明年初地方债放量发行托底社融,或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形成实务工作量,有望带动宽信用落地。
财信研究院认为,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边际宽松,加大结构性政策力度,但短期内降息概率不大。一是经济周期下行初期,央行倾向于优先运用降准、增加再贷款等方式释放流动性,当前离降准仅两个月左右,加上经济仍具一定韧性,短期内降息必要性不大;二是国内物价大概率将继续抬升一段时间,不支持过早过快降息;三是当前国内流动性充沛,降息的实际作用或有限。
(陈辰)